2024-12-27 来源:
今年,中办、国办印发了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,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,向全党全社会表明了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的鲜明态度。在感受到关怀和鼓舞的同时,广大基层干部要清醒认识到:为基层减负,减的是负担,不减的是担当;松绑的是形式主义束缚,提升的是真抓实干状态。只有真正把应减之负减下去,把应尽之责担起来,以更高标准、更大决心扎实推进基层各项任务精准落地、高效落实,才是减负的意义所在。
减压力不减动力,涵养担当之心。针对基层考核过多过频、过度留痕等问题,《规定》在“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”方面,明确“严格计划和备案管理”“改进方式方法”“严控对基层督查检查考核总量”等,旨在让基层干部从迎评迎检、层层考核中解放出来,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。但如果认为考核压力减轻了,就可以把分内之事降低标准、放松要求,甚至以“减负”之名行“躺平”之实,那就背离了减负的初衷。基层干部要增强内生动力,强化责任担当,变“被动应付”为“主动出击”,把该挑的担子挑起来、该担的责任担起来,以高度自觉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、见行见效。
减数量不减质量,淬炼担当之能。“减”和“赋”是基层减负的“并行道”,《规定》既要求简政减痕、精文减会,也指出要“提升文件质量”“提升质量效率”等,这其实对基层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基层干部要注重培养专业素养,在开会发文前,把精神领悟透、把思路整理清、把措施研究实,既要想明白“开不开会、发不发文”,更要想清楚“怎么把会开好、把文发好”,让开会发文有效率、有效果。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,创新工作方式方法,对各项重点任务统筹研究,实现数量挤压、质量提升,才能更好适应新时代基层工作要求。
减厚度不减温度,彰显担当之为。为基层减负关键在于明确权责,厘清基层的分内之事、应尽之责。《规定》以“建立健全职责清单”“规范工作机制、挂牌和证明事项”等规范,明晰基层权责,有效避免基层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等问题。面对群众询问自身职责之外的事项时,基层干部切不可敷衍塞责,以一句“不归我管”粗暴回应,要耐心解释、积极做好对接引导。减负减的是清单厚度,增的是为民温度,广大基层干部要正确看待“减负”与“增情”的辩证关系,脚下多沾泥土,眼睛多看实情,以忧民、爱民、为民、惠民之心,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切实践行好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。